眼科上市公司竞逐千亿市场蛋糕 屈光不正手术独挑业绩大梁
同样是眼科业绩医疗服务机构,不同类型的上市市场手术医院在疫情之下的遭遇却是冰火两重天。 在民营医院整体亏损危机持续蔓延之际,公司眼科医院益发彰显一枝独秀。竞逐 以龙头企业(300015.SZ)为例,千亿屈光202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达到23.57亿元,蛋糕独挑大梁超过了2021年达到上市以来年度业绩顶峰的不正23.23亿元。 但综合性民营医院与之相比却是眼科业绩天壤之别,代表性上市公司(000516.SZ)继2021年亏损8.22亿元之后,上市市场手术2022年前三季度续亏8.27亿元,公司与爱尔眼科构成的竞逐强烈反差令人感慨。 不仅如此,千亿屈光11月刚上市交易的蛋糕独挑大梁(301267.SZ),受到了投资者热捧,不正计划募资7.79亿元变成了实际募资总额达到30.53亿元。眼科业绩 有着“金眼科”之称的眼科医院,是名副其实的“下金蛋”黄金赛道。 这从目前A股市场5家眼科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即可窥斑见豹。 除了2009年上市后迅速做大做强的爱尔眼科,刚上市交易的华厦眼科(301267.SZ)表现也不俗。 从业绩增长幅度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华厦眼科同比增长18.13%,甚至高于爱尔眼科同期17.65%的增幅。 而华厦眼科和爱尔眼科同时都是A股5家眼科上市公司中2021年业绩的高增长者,分别同比增长36.01%与34.78%。 但与华厦眼科同在2022年上市的(301103.SZ)和(301239.SZ),2021年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3.84%与13.81%,从钢结构行业转型并由光正集团更名而来的(002524.SZ),当年业绩则同比下降13.31%。 即使是2022年前三季度,何氏眼科、普瑞眼科、光正眼科与华厦眼科、爱尔眼科同样出现了分化,何氏眼科、普瑞眼科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26.86%与20.56%,光正眼科虽然出现187.45%的超常规同比高增长,但这是其当期将法院判决的21200万元不需支付股权转让款计入营业外收入的结果,若扣除此项收入则实际为亏损。 不过,由于光正眼科的医疗业务主要在上海,主要收入的来源地受今年疫情影响停诊2个多月,对业绩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从营收和净利润规模来看,光正眼科在5家眼科上市公司中处于垫底的“凑数”位置,并且还在兼营钢结构和能源业务,扣非后净利润已经连续多年亏损,表明尚未完全进入眼科风口。而爱尔眼科遥遥领先,华厦眼科居第二位。 从业绩中“含金量”最高的扣非后净利润这一指标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获得正增长的依然是爱尔眼科和华厦眼科,分别同比增长15.1%与20.74%,实现数分别是25.04亿元和4.33亿元。 以扣非后净利润规模相比较,尽管爱尔眼科相当于5.78个华厦眼科,但华厦眼科却远高于普瑞眼科和何氏眼科,后两者2022年前三季度的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9062.82万元与6216.47万元。 从盈利能力分析,爱尔眼科的先发优势十分明显,已经呈现强者恒强的态势,其2022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达到51.91%与19.71%,并且从2009年上市以来的净利率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其中最低的2013年也达到11.05%。 华厦眼科则紧随其后,2022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48.02%与15.93%,但业绩规模小于普瑞眼科的何氏眼科,以8.51%的同期净利率领先普瑞眼科的6.56%,同期毛利率却以41.63%低于普瑞眼科的44.45%。 即使是同行业相对弱势的光正眼科,其眼科业务在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皆超过40%。 记者对比数据还发现,今年眼科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大多得到提升。 华厦眼科、普瑞眼科2022年前三季度的净利率和毛利率皆高于2021年,而爱尔眼科2022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略微低于2021年,净利率却明显提高超过3个百分点;何氏眼科2022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虽比2021年有所提高,但净利率反而小幅降低。 眼科上市公司领跑者吸金能力强悍,但同行之间最赚钱的业务却相同。 梳理定期报告可知,眼科上市公司的最大收入和盈利来源都是屈光项目。 以爱尔眼科为例,其2022年上半年屈光项目营收34.38亿元,占比为42.41%,但由于毛利率高达57.69%,该项目所占的利润比例达到49.6%,高于营收比例。 同样作为眼科上市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各家的毛利率却存在较大区别。在2022年上半年,华厦眼科屈光项目毛利率以52.55%位居爱尔眼科之后,普瑞眼科以52.31%处于第三,何氏眼科以49.19%排名第四,光正眼科以34.71%垫底。 尽管光正眼科的屈光项目毛利率相对较低,同时又有钢结构和能源业务,但屈光项目占利润比例却达到53.06%。不过,普瑞眼科屈光项目占利润比例更高,为71.28%。 可以说,屈光项目对于眼科上市公司举足轻重。作为眼科上市公司,主要是提供屈光不正手术矫正服务。 而所谓屈光不正,是指平行光线进入无调节的眼球之后没有聚焦于视网膜的一种情况,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根据华厦眼科招股书描述,目前主流的屈光不正手术治疗手段可以分为角膜手术和晶体植入手术。 华厦眼科招股书显示,2022年上半年屈光平均手术单价为8824.69元/眼。 与此同时,中国屈光手术市场发展迅速,从2015年约59亿元攀升至2019年约180.7亿元,期间年化复合增长率约为32.3%。 华厦眼科称,随着中国屈光不正手术治疗的普及,中国屈光手术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25年中国屈光手术市场预计将增长至约725亿元,2020年至2025年的期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28.4%。 除了手术治疗收入,为屈光不正患者提供医学验光配镜服务也是眼科上市公司的发展重点。 这种进行镜架、镜片、角膜塑形镜等眼镜销售的业务,在眼科上市公司的收入占比正在逐年升高。 华厦眼科数据表明,2019年至2021年,其配镜业务收入分别为22331.53万元、26454.79万元、36108.17万元,占比分别为9.18%、10.7%、12.01%,并且毛利率皆超过50%。 但屈光不正手术治疗及配镜业务只是眼科市场的一部分,据华厦眼科招股书表述,预计到2025年民营眼科专科医疗服务市场将持续增长,达到约1102.8亿元,2020年至2025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20%。 而目前眼科上市公司正在持续进行国内多区域异地扩张,尤其是头部企业步伐较大。 其中,截至2022年6月底,爱尔眼科拥有下属医院700余家,华厦眼科拥有下属医院57家。 但除了在扩张路上狂奔的A股5家眼科上市公司,在港上市的朝聚眼科(02219.HK)、希玛眼科(03309.HK)、清晰医疗(01406.HK)、兆科眼科(06622.HK),也已经加入这条被认为是长坡厚雪的赛道。 但也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诱人的利润率之下,现如今眼科千亿市场已逐渐成为红海,在未来眼科产业收入和利润“蛋糕”的分配中,服务占50%,器械和药品将瓜分剩下的50%。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英大泰和财险被罚12.8万:委托未执业登记销售人员从事保险销售等
- 南京银行抛出845万元高管增持方案 年内已有10家银行表态增持自家股份
- 银保监会:国有大型银行要优化经济资本分配,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 红杉中国“雇”了一位虚拟员工:时薪0.68元,每秒可看百份商业计划书
- 京东赚翻了,但还是没钱交社保
- 德国要取消2035碳中和目标?中德专家:德国碳中和目标是2045年且没变
- 7月11日上市公司晚间公告速递
- 令人震惊!这家券商连续6年财务造假 金额超63亿!时任董事长、总经理统统被罚
- 曾志伟出任TVB总经理,称“多培养几个刘德华、谢霆锋”,最致命的是年轻人看惯了短视频
- 风电和俄气不足 德国短期电价翻倍
- 25岁“美容专家”成乌克兰副部长,工资高过泽连斯基
- 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即将出炉,基建投资成托底力量
- 蒋尚义加盟鸿海任半导体策略长,直接向董事长刘扬伟汇报
- 蚂蚁财富回应盛京银行无法提现 支付宝提现一切正常
- 布林肯称美预计中美元首可能在未来几周内进行对话,外交部回应
- 车市这半年:新能源风景独好,燃油车刺激见效,今年你买车了吗?
- 距续展不足两月 百联优力添6500万元罚单 顺利续展“迎考”
- 险企发力农村保险市场 创新产品满足需求
- 蔚来:3名独董组成独立委员会监督做空指控的独立调查工作
- 北京:7月12日起有序恢复线下体育赛事活动
- 搜索
-